然而,比较一下道教与佛教间的冲突,就会发现,儒家与佛教间的冲突,要平和得多。
圣王理想是中国人文性的宗教性信仰 从儒家观点看,圣人是十全十美的,不管是借助理性化还是神秘性管道,圣人通过内向超越得到宇宙原理,毕竟宇宙与人性有密切关系,从这一点看,圣王思想有一定道理,存在自身的逻辑性。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强调自身的科学性、道德性以及历史进步性与必然性,提供给他的信仰者达成崇高理想的具体步骤与方案。
可以从文献上做出解说,圣这个字指耳朵的耳,声入心通的意思,有人解释可能是大巫师,他与宇宙的超自然主宰有一种沟通的关系,换句话说为什么可以变化圣人,因为他可以听到指示,得到特别的照顾、支持,所以他是圣人。圣王在传统文化中不仅是理想也是历史事实 首先恭贺北京大学哲学系成立100周年,非常高兴能够参与这次活动,与各位老朋友、新朋友在这里讨论学问。然而尧舜禹汤属于传说时代,周文王、周武王距离孔子已经500多年,孔子难免掺入道德的想象,儒家传统以溯源的方式来肯定自身的主要倾向,可能从孔子已经开始。朱子说尧、舜、三王、周公、孔子所传之道,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,每一天都没实现,根本就没有,都是假的。虽然儒家传统古代文献都显示天是神圣之源,人性与天有内在关系,并偶尔把天推向更加超越的境界,可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基督教先知传统发展出来的一神教文化,倾向极为不同,也没有拥护一神教的教会组织与教士阶级。
在家天下的专制制度下,内向超越赋予儒臣极大的希望与信心,使他们觉得能成为帝王师,致君尧舜是可行的,早晚能够成功。以上说明,作为动员群众的政治工具的乌托邦主义,颠覆了左翼乌托邦主义,这是乌托邦主义的异化。这是文教与宗教关系的另一维度,由此促成中国文明史上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:宗教之儒家化。
成为儒生是具有相当难度的事情,至少需要接受相当程度的教育。至于更为重要的儒者,则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社会政治权威,在基层社会创立各种制度,以为教化民众之设施。儒家士大夫并未自成一建制化教会。这是世上独一无二的文化政治现象。
中国化其实就是儒家化,也即儒家价值进入佛教体系中,且越来越明显,从而形成中国佛教,以禅宗为代表。有这些资质,加以学文,则可成为君子。
历史上,儒家士大夫为官,经常取消一些民间宗教之淫祠。然而,孔子对神灵的态度又不同于普通人。后世民众又不断地加入新的神灵崇拜,有的是地方性的,有的是全国性的。回头,他们运用自己掌握的权力或权威,通过政、教等各个渠道,在社会各个层面施行教化,将儒家之礼文教给民众。
子路问孔子,如何事鬼神。一旦国家权力涉入,则呈现为宗教迫害。明清两代,民间出现劝善书之类的文,专门针对普通庶民,教之以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价值,文字浅显易懂,便于流布,极大地促进了儒家价值之普及。普通儒生通常做不到这一点。
当然,在这种格局中,儒家是宗教之间并非两不相干。总结上面两节:从孔子开始,儒家的存在及其发挥社会作用的形态是文教。
最著名的例子是佛教之中国化。民与政府仅仅通过政令和法律发生关系,这通常是一种敌意的关系。
这样的探究极易导致虚无主义。又《论语·先进篇》: 季路问事鬼神。《述而篇》: 子以四教:文,行,忠,信。这种冲突迫使佛教进行调整,而有中国化过程。 一个文教,多种宗教 儒家是文教而非宗教,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宗教,也不意味着儒生没有宗教生活。因此可以说,基层民众,包括基层儒生,其文化身份,首先是某种宗教的信徒,比如祖先崇拜者,民间神灵崇拜者,或者佛教徒。
而人皆有宗教生活之需求,以安顿身心,而儒家并不满足人的这种需求。古人虽称儒家为儒教,尤其从南北朝时代,有儒、释、道三教之说,但此教不是宗教,只是教化。
日月食而救之,天旱而雩,卜筮然后决大事,非以为得求也,以文之也。总之,儒家在中国社会构建了一个多层次、全覆盖的教化网络。
《先进篇》列举孔门弟子之品质: 德行:颜渊,闵子骞,冉伯牛,仲弓。子曰:务民之义,敬鬼神而远之,可谓知矣。
秦制和现代国家都没有教。简而言之,君子区别于小人者,就在于其文,人之文。儒家若享有较高地位,则可以柔化各种宗教,减少其相互冲突的可能。神与人本来距离遥远,人在大地上,神高高在上。
佛教在中国较大规模地传播过程中,双方就冲突不断。越到后世,比如宋明,这种文越多,其在推明治道、养成君子方面的作用也越大。
曰:未知生,焉知死? 很多论者据此断言,孔子不信鬼神或者认为鬼神无足轻重。殷礼,吾能言之,宋不足征也。
在这个团体中,孔子因材施教,训练弟子。《八佾篇》记:祭如在,祭神如神在。
孔子之成圣,完全是通过学。正是两者的不同性质让儒家与各种宗教保持平衡,得以共存。宋以后,伴随着社会之平民化与教育之普及,出现了更为通俗的文,也即蒙学教材。与此同时,各种神灵信仰和宗教均广泛传播,并深入中国人心灵。
昏姻冠笄,所以别男女也。我们完全不能设想道教的佛教化,或者佛教的基督教化。
更为重要的是,从汉代开始,政府开办学校。此即论语首章学而时习之之义,习就是行,孔子所教之文具有实践的指向,须践行于伦理和政治中。
在教学过程中,师徒教学相长。历史上,北魏太武帝、周武帝、唐武宗灭佛等三武灭佛事件,国家权力大规模迫害佛教。